《中国新闻》报专版报道我校高质量办学密码

来源:党委宣传部 甘佳霭发布时间:2024-03-13
浏览次数:469

3月11日,《中国新闻》以《以浙江精神办学,与区域发展互动——破解浙工大高质量办学密码》为题,专版报道学校如何推动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、实现高质量办学的“密码”。


报道链接:http://epaper.chinanews.com/news/article/info/jsp?id=77989

  

全文如下:

以浙江精神办学与区域发展互动

破解浙工大高质量办学密码

 

在中国经济大省浙江,有这样一所高校:她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,自1953年建校以来,几度更名、数历分合;她承载着浙江工业教育务实图强的基因,与新中国的工业化浪潮同起同强;她扎根浙江沃土,投身民族复兴伟业,正向着区域特色鲜明、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目标坚定前行。她就是江南娱乐电竞(中国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浙工大)。今天,我们走进浙工大, 解析该校如何推动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协同融合、实现高质量办学的“密码”。

 

心怀国之大者 院士校长领衔“宝藏教师团”

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,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最大的财富,以及发展的底气所在。浙工大就拥有一个由各领域科研带头人组成的“宝藏教师团”。

2023年9月23日晚,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杭州举行。“数字火炬手”与最后一棒火炬手共同点燃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,现场欢声雷动。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点火仪式——亚运历史上第一次用绿色甲醇作为火炬燃料。改用新型火炬燃料并不简单,如何确保燃料在储存运输和加注过程中的安全?火炬能否经受恶劣天气的考验?一支50多人的科技保障团队经过200多天的攻关,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。这支团队的领头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江南娱乐电竞(中国)有限公司校长高翔。30多年来,他不断探索绿色低碳环保发展之路,成果卓著。在他看来“能源环保业有做不完的事,我们要始终跟着中国发展的列车奔跑,不断为国家解决问题。”

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瞄准国家“卡脖子”技术领域,做一流学问,育一流人才,这不仅是校长高翔的追求,也是许多浙工大老师的真实写照。

我国糖尿病患者有1亿多人,阿卡波糖是II型糖尿病防治的重大品种,其生产技术长期被国际制药巨头垄断,患者只能选择价格高昂的进口药物。浙工大生物工程学院院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团队历时十余年技术攻关,成功实现了降糖药阿卡波糖的国产化,建立了阿卡波糖的“中国标准”。 

80%以上的工业部件失效都源于表面磨损、腐蚀或氧化,如何高质高效地表面改性成为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难题。浙工大机械工程学院院长、教授姚建华用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破题,将产品的制造成本降到了原进口价的1/7,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;相关技术应用于百余项重大工程,惠及200多家企业,新增效益超200亿元人民币……这样的人物故事,浙工大还有很多。据悉,该校目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,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,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2人。

 

把学问做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第一线

2023年10月,在浙工大迎来建校70周年校庆之际,一所雕像在浙工大莫干山校区落成。这座雕像的原型是中国化学工程教育创始人、曾任浙江化工学院(浙工大前身)院长的李寿恒。在办学期间,他主张从浙江实际出发,为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。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“找选题”,有组织做有用的科研,一直深深烙印在这所学校的办学基因里。

为了解决制药产业的重大需求,推动我国从“制药大国”向“制药强国”转型,浙工大协同业内多家优势单位,牵头成立了“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”。中心设有绿色化学制药、生物技术制药、药物制剂等研究方向和药效学、药品质量控制、药物安全性评价、环境友好等支撑平台,首席科学家由多位院士担任。该中心2013年5月被认定为国家首批14个“2011协同创新中心”之一。

近年来浙工大先后与浙江省内外60多个市、县(区)全面合作或达成科技合作关系,建立了25个地方实体研究院、46个技术转移中心,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近300个,累计服务企事业单位6600余家。

“新质生产力”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。近年来,浙工大一直努力在助力区域经济、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。

台州制造业发达,机械制造类企业占到全市上市公司的80%以上。为了解决当地人才短缺、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,早在2018年台州市就与浙工大签约,共建台州研究院,作为产学研和成果转化平台。

浙工大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潘柏松教授兼任台州研究院院长,他带领团队来到浙江方远四福机电有限公司后发现,产品设计能力不够强。于是,他着手用数字化手段研发新产品,师生团队与企业工程师协同研制产品样机,帮助企业导入质量工程和质量体系。成效立竿见影,企业产品受到了市场热捧,经济效益增加了10%。截至2023年7月,台州研究院已与百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累计合同金额1亿元,申报专利百余项、授权专利20余项,技术交流累计7000余人次。

明清古建筑群被划分成六大功能板块,12项特色体验项目穿插其中……今年年初,杭州富阳区“龙门古镇综合教育基地”获评2024年度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。基地负责人、浙工大设计与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陈前虎教授介绍,校地合作的初衷是“突破象牙塔里的封闭式教学环境,让学生触摸感知社会发展脉搏,使人才培养工作真正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。”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调研,让乡村规划的案例实践从课本中走入真实的乡村中去,主动投身“千万工程”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践。课程作业从“假题假做”“真题假做”变成“真题真做”。

在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,浙工大不断产出优秀成果。2022年,浙工大位居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第7位,中国专利金奖、优秀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6位。

 

培养“顶天立地”人才

海声科技,作为国内率先实现钐铁氮塑磁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公司,解决了行业的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其创始人之一陈海波,正是在浙工大求学期间,和团队一起参加科技创新竞赛,孵化出了这个项目。

立足专业寻突破,创新成果聚变为创业项目服务社会,陈海波的经历既是浙工大创新创业教育的缩影,也是该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真实反映。浙工大所设专业涉及医药健康、绿色化工、高端装备、数字经济等领域。学校目前拥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,9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%,其中,化学、工程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‰,2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(评估),4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。培养方案设计突出思政教育和通识教育,大力培养“富有家国情怀、国际视野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”。

据不完全统计,建校以来,该校向社会输送了30余万名毕业生,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紧密契合,80%以上毕业生留在浙江工作。浙工大校友创办或担任核心领导职务的企业有360余家,其中上市企业70余家,专精特新、隐形冠军、火炬计划项目等企业145家。特别是浙江17家上市药企的创始人、董事长(总经理)等主要负责人为浙工大校友,占上市药企的1/3以上。“工大系”人才品牌崭露头角。

除了“顶天”的高端人才,浙工大也培养出了不少主动扎根基层的优秀校友。“蚂蚁虽小,可力量不容小觑。”在浙江丽水遂昌县高棠村,浙工大2009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周功斌放弃了公务员的工作,卖掉婚房投资创业,在大山里组建了“蚂蚁探路”团队,开发越野线路,吸引城市越野爱好者前来探路,为偏远山村“引流”,带动沿线乡村致富。浙工大2023届毕业生程正俊在毕业时收到两份“offer”,分别是余杭区公务员和建德基层工作。最终他选择了去基层,回到大山,做着他的“乡村梦想家”。学生时代,他带着“乡建社——全国设计类大学生助力乡村建设领导者”这一项目,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。如今,他担任建德市更楼街道湖岑畈村党总支书记助理,坚守城乡规划的初心。

建校七十载,薪火相传,弦歌不辍。浙工大始终扎根浙江沃土,以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,铸就了“以浙江精神办学,与区域发展互动”的办学特色。放眼未来,浙工大将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,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。

 

《中国新闻》由中国新闻社主办、出版(国内统一刊号:CN11--0001),创刊于1952年9月14日。